在井庄镇的青山环抱中,一座名为窑湾的小村庄正悄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这里没有喧嚣的工业,却有绵延的非遗技艺;没有繁华的都市景观,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近年来,窑湾村以非遗文化为纽带,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乡村发展相结合,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窑湾村地处延庆山区,海拔约575米,村域面积7.77平方公里,现有385名村民。尽管规模不大,但这里却拥有令人瞩目的荣誉:北京市“百千工程”示范村、国家森林乡村、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……这些荣誉称号的背后,是窑湾村多年来的不懈努力。
2015年,窑湾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,改善村民住房环境;2019年,村委会建成并投入使用,图书室、活动室、乡情村史陈列室等设施一应俱全;2022年,窑湾村“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”成立,非遗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。
展开剩余80%2022年8月,窑湾村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文化机遇——北京工艺美术协会在此设立“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”,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村授课。剪纸、泥塑、面塑、绢花、草编、扎燕风筝、中国结……9种非遗技艺陆续走进村民的生活。
“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,现在自己也能动手做。”村民李文娜笑着说。经过培训,7名学员成为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,5人拜民间工艺大师为师,潜心钻研技艺。这些村民不仅掌握了新技能,更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。
2023年9月,窑湾村“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”亮相延庆区“科普嘉年华”活动。剪纸、中国结、面塑、京剧脸谱、沙燕风筝、绒花绒鸟、兔儿爷等非遗体验项目吸引了500多人现场参与,接待观众2万余人次,“非遗体验来窑湾”的品牌逐渐打响。
2024年12月,窑湾村又举办了以“燕京八绝”宫廷技艺和“民艺九珍”北京非遗为主题的科普展览,接待游客1000余人,其中200余人亲身体验非遗制作。同年,窑湾村“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”入选《北京市2023年度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名单》和《北京市2023年度新时代文明实践创新案例》,成为延庆非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,更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。2024年,窑湾村依托市科协项目支持,进一步拓展文旅培训内容。北京工美高级技工学校的老师为村民开设了“平面设计”“视频拍摄与剪辑”“直播带货”等课程;北京工业大学、北京联合大学的专家则讲授乡村文旅产品开发、非遗文创营销等知识,帮助村民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“以前我们只会种地,现在还能做非遗手工艺品,甚至通过网络销售。”参与培训的村民李秀棉自豪地说。窑湾村的非遗产品正逐渐走出村庄,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商品。
窑湾村的成功并非孤例。在井庄镇,非遗文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。作为国家级非遗“旱船”的发源地,井庄镇的文化底蕴深厚。在柳沟村,游客可以身着汉服漫步古村落,品尝非遗美食“火盆锅豆腐宴”;在井家庄村,“嫘娘”团队的非遗钩针编织体验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;在三司村,非遗美食柏木熏肉热气腾腾;而全新开街的柳沟村“乡村奥莱”则汇集全国文创名品,让游客在游玩之余还能带走一份非遗记忆。
“非遗+旅游”“非遗+电商”“非遗+教育”……井庄镇探索出一条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,让传统文化真正“活”起来,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。
从窑湾村的“乡土文化专家工作站”到井庄镇的全域非遗旅游,井庄镇用非遗文化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在这里,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,而是村民手中的致富技艺、游客眼中的文化盛宴。随着更多非遗项目的挖掘和推广,井庄镇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。正如窑湾村的村民唐利威所说:“我们不仅守护了老祖宗的手艺,更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。”非遗文化,正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新的光芒。
编辑:王淼
文字:王萌
图片:醉美井庄柳沟乡宴
发布于:北京市正规的股票场外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